icon-search

台灣工廠的困境

台灣工廠的困境

優良外銷廠商的困境

消費者購買的商品背後, 其實是一連串的流程, 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少. 

產品由開發設計到成品的過程, 就如同懷胎十月, 充滿期待卻也倍受煎熬.
產品開發完成後, 還有市場的考驗, 競品的價格, 品質的控管, 與人員設備的調整, 還有各加工廠商的整合, 才能真正量產. 

上世紀70-80年代, 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 各項產業發展蓬勃, 使台灣奠定了各種產業的發展基礎, 外銷訂單應接不暇, 各項產品推陳出新. 直到80年代末期大陸經濟起飛, 台商大量外移產線到中國大陸 , 一條龍式的產業鏈整個COPY到中國大陸, 台灣開始轉型為接單打樣及配件模具...等的基地, 而大陸成為大量生產的場域, 興起了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新外銷模式. 

此消彼長的結果 , 台灣產業繼續在大陸發展 , 但也因成本競爭的關係 , 留在台灣繼續奮鬥的廠商, 開始面臨對岸的台商競爭. 伴隨著大陸的成長 , 必然的結果是台灣產業規模的縮減與升級的必要. 

經過這些年的去蕪存菁, 能夠存活下來的台灣工廠, 品質與實力自然十分堅強. 但是, 面臨的問題也慢慢浮現, 產業規模縮小, 造成週邊加工配件的可選擇性降低, 許多零配件也無法享受大量生產的經濟規模, 成本上漲.  
更嚴重的是, 因為訂單多轉成少量多樣的態樣, 以至於部分加工廠商因為訂單不足維持基本運作, 而紛紛轉型或是歇業, 產業開始出現斷鏈, 某些商品的加工流程 居然開始找不到可以匹配的加工廠商. 

尋找替代配件的過程愈發艱辛, 而因為部分配件的最低採購量限制 ( 例如 車床用的小金屬零件 , 每單至少 3000pcs ) , 造成接單工廠必須為了接 500 pcs 的訂單 採購過多的零配件庫存 ( 3000 pcs ) , 賺的利潤全部變成了零配件庫存 ( 沒有實質現金流量) .  這樣的循環 , 生產工廠越來越無利可圖. 

另一方面 , 因人口結構的老化, 退休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多 , 而年青人尋找工作時又以服務業為主 , 不喜愛工廠的環境與枯燥單調的工作, 加上近年來政府收緊各種勞動條件, 雇主的負擔加重 , 新員工又不願投入, 產業逐漸凋零. 

面對全世界(包括大陸)的競爭, 我們非常感恩目前仍願意投入生產工作的各個工廠, 讓台灣的優良產品得以繼續發光, 也希望國人多多支持本地工廠的優質產品, 勿讓劣幣驅逐良幣. 

台灣製品的價格可能略高 , 但是品質絕對是讓人有信心的, 期待大家的支持. 

安適家居 整理編輯  

2019.06




上一頁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